仰望无私奉献的崇高人生——评王松中篇小说《红骆驼》
(资料图片)
作家王松在处理历史题材时,对笔下的人物往往充满浓厚的人文关怀,以艺术手法描摹人物的喜怒哀乐,让小说兼具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。其获得第八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的《红骆驼》就是这样的文学作品。
《红骆驼》是一篇向核工业建设无名英雄致敬的感人之作。故事从垂暮之年的顾芳执意去矿区旅行开始,一边是矿区之旅的进程,一边是“逃离者”顾芳关于矿区的回忆。通过多重叙事,以白描、内敛式的记述倾情赞美了为我国核工业发展奉献一生的无名英雄。作者在吟咏无私的奉献精神、美好的理想主义情怀时,没有口号式的呐喊,而是将宏大叙事、历史印记融入鲜活的当下,以情感为切口,深入不同人物的内心。
小说采用顾芳与女儿顾莎二人不断交替的叙事视角,一面是旅程不断耽搁、延误,一面是顾芳与潘大兴青年时代从相识、相知到相恋、相离的闪回。随着旅途中空间的不断变化,线性的时间也随之被切割,拽出叙事的多重线头。对于女儿,矿区是未知之地;对于母亲,则是过去的时光。童年时从外地归来的母亲和仅存在于汇款单上的父亲,造成了女儿顾莎长期的亲情困惑。在母亲顾芳这里,数十年前,祖国和爱情的双重召唤,让她奔赴戈壁深处的核工业基地。奉献过青春之后,却不愿女儿和自己一样生活在茫茫戈壁,最终选择离开丈夫回到大都市……
母亲顾芳的抉择,意味着她失去了曾经海誓山盟的爱情,留下的是绵绵无尽的苦楚,和漫长的没有归期的等待。如今,暮年的顾芳重新回到当年战斗过的地方,试图重温往昔那些令人感动的瞬间。然而,昔日的人与事已然成为过去。父亲潘大兴故去久矣,顾莎终于破解了困扰自己多年的身世之谜,而母亲顾芳在摇着轮椅奔向潘大兴墓碑之际,似乎也不再纠缠于之前对丈夫的责难和质疑。
云姨将父亲留下的名为“沙漠漆”的石头转交给女儿顾莎,这固然代表着父女间的情感牵挂,但更为重要的是,它隐含着一种精神的赓续传承。小说中的“骆驼草”也具有鲜明的象征意味。它俗称“不死草”,是生长在荒漠中的一种常见植物,根系极为发达,且具有顽强的生命力。骆驼草扎根大地顽强求生的精神,实际上正是那些隐姓埋名的核工业建设者无私奉献、努力拼搏的真实写照。
以潘大兴为代表的核工业建设者扎根荒漠,为国家和民族抛洒青春和热血。他们犹如一道光,照亮了无数后来者前行的道路。在个人利益与家国责任之间,他们毅然选择了后者,在戈壁深处探寻生命的价值,其内心深处时刻回荡着“清澈的爱,只为中国”的最强音。他们所经历的磨难和为之付出的心血是我们无法想象的,他们铸造的时代精神理应成为今日青年的人生座右铭。从这种意义上说,王松的《红骆驼》具有广阔的叙事空间和深厚的思想内涵。(李耀鹏)
关注河北日报,了解更多权威资讯
关键词: